• menu icon
cens logo

匯整各種市場資料及專業分析,讓買主及讀者更快掌握台灣各主要出口產業中的最新亮點,包括創新研究成果、品牌策略、市場趨勢及未來展望等,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際能源總署:全球發電相關碳排2023年創新高

2024/05/24

國際能源總署今天表示,全球的發電相關碳排去年創新高,有部分原因是一些國家的水力發電受乾旱打擊,轉而增加化石燃料使用所致。 路透社報導,科學界表明若想限制全球氣溫增幅、防止氣候變遷失控,就必須在今後幾年戮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當中最主要就是減少燃燒化石燃料。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一份報告裡說:「二氧化碳排放量非但未如邁向巴黎氣候協定立下的全球氣候目標般迅速下降,反而創新高。」報告內的分析顯示,來自發電相關的碳排在2023年增加4.1億噸來到374億噸,增加約1.1%。 報告指出,雖然諸如風力、太陽能與電動車等清潔能源科技在全球的擴大使用有助減低碳排增幅,但中國走出疫情後重啟經濟、水力發電量低的國家增加使用化石燃料和航空業的復甦,仍導致總體全球碳排上升。 因極端乾旱而採替代水力發電的措施約佔碳排增長的40%,約合1.7億噸二氧化碳。報告指出「若非如此,全球發電領域的...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 記者曾學仁/攝影

行政院首場院會/國科會主委吳誠文:鎖定工具機 轉型智造

2024/05/23

新任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昨(22)日表示,未來國科會的任務是,將台灣科技經濟發展成功擴及整個產業,「均衡且快速」成長,將跨部會合作,提出產業智慧化、數位化行動計畫,預計三個月內提出具體方案,首先鎖定工具機轉型為智慧製造。 在半導體領域,他提及,將在目前半導體基礎上,發展「功率半導體」,未來應用在智慧電網及電動車,從半導體到模組,都能有台灣產業。同時,也要將AI應用到各行各業、包含製造業及食醫住行等服務業。 吳誠文昨日與媒體茶敘,他表示,「均衡」是賴總統非常強調的施政目標,包含區域、產業均衡,除與經濟部攜手推動產業數位化,也要跨部會合作,在台灣科技產業實力基礎上,協助傳統產業等各行各業發展,其中他更特別點名工具機產業將轉型為智慧製造。 他提及,未來希望IC設計業者能為台灣智慧製造設計晶片;甚至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智慧製造也需要異業結盟。 吳誠文表示,台灣的科學園區是全世界...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4月外銷訂單 傳產貨品接單...黑翻紅

2024/05/21

經濟部昨(20)日發布4月外銷訂單金額,傳產貨品接單表現似乎出現曙光。包括基本金屬製品、塑橡膠製品及化學品等傳統貨品接單年增率,紛紛由黑翻紅;機械接單雖仍受投資意願保守衝擊,但因半導體設備接單成長,年減幅縮小。 經濟部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4月機械產品接單15.9億美元,年減3.4%,主因全球景氣復甦步調緩慢,廠商投資意願仍顯保守,惟半導體設備接單成長,抵銷部分減幅。 4月機械接單年減幅度由3月的二位數,轉為個位數,減幅縮小。 黃于玲分析,近期包括基本金屬、化學品、塑橡膠製品等傳統貨品接單,都受惠於庫存回補效應,加上部分原物料價格如石油漲價,挹注訂單金額,因此接單年增率由上月負成長轉為正成長。 她表示,經濟部樂見庫存回補動作,也認為會持續,惟因客戶現在下單節奏有別於過去,現多以急單或轉單方式回補庫存,究竟庫存回補會持續多久,或是轉為穩定訂單,仍有待觀察。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年車險保費估增6%

2024/05/21

2023年台灣車市買氣強勁,新車銷量創紀錄,車廠預期2024年將微幅降溫,但仍將優於新冠疫情前的表現;產險公會預估,今年車險保費年增率上看6%,全年總保費可能增加至1,295.2億元。 產險簽單保費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全年簽單保費達2,437億元,較2022年增加234億元,成長10.6%,其中,2023年全年含汽車、機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在內的強制汽車責任險簽單保費收入為193.88億元,年增1.4%;任意汽車保險簽單保費在2023年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56.67億元,較2022年增加9.9%。整體而言,汽車保險保費共1,250.55億元,年增8.49%。 產險公會分析,2023年汽車銷售年成長11%,其主要原因為2023年全球疫情緩解後,汽車產能供應逐漸回復,先前在疫情期間所累積的未交車訂單,終於在2023年獲得大量交車的機會。全年總市場最終銷售量為47萬6,98...


印尼低價鎳幾乎無限量供應,導致多數大型鎳礦區無不面臨存亡威脅。(路透)

印尼低價鎳敲響礦場警鐘 許多大型鎳礦區無利可圖

2024/05/21

由於印尼的低價鎳幾乎無限量供應,世界上很多大型鎳礦區前景黯淡,無不面臨存亡威脅。 彭博資訊報導,以最近價格計算,大約有一半鎳礦事業都無利可圖,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主管上周紛紛警告復甦前景渺茫。 鎳是電動車的關鍵原料,也是西方各國政府為確保全球經濟脫碳所需供應鏈的一環,但諷刺的是,印尼靠燃煤生產的鎳價格過低,致使從澳洲到新喀里多尼亞的鎳礦開採正在面臨崩潰。 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 上周對鎳金屬事業提列減損5億美元,執行長萬布拉德(Duncan Wanblad)表示,印尼鎳礦帶來了嚴重的結構性挑戰,為當前世界上大多數其他鎳鐵企業帶來了成本壓力。 傳統上,鎳分為兩類:用於製造不銹鋼的低等級鎳,以及用於電池的高等級鎳。 印尼大規模擴張低等級鎳生產導致供應過剩,而加工創新使這些過剩的產品得以提煉成高品質的產品。 據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法...


首季製造業整體產值達4兆4,194億元,較上年同季增加4.56%,也終結2022年第4季以來連續五季負成長。 聯合報系資料照

製造業產值增4.5%終止連五黑 科技業已全面復甦

2024/05/20

經濟部昨(17)日公布2024年第1季製造業產值統計,受惠AI、高速運算與雲端資料服務等需求成長,資訊電子產業接單強勁,帶動首季製造業整體產值達4兆4,194億元,較上年同季增加4.56%,也終結2022年第4季以來連續五季負成長。 迎來久違的好消息,經濟部指出,根據製造業各業產值統計,與「科技業」相關行業已全面復甦。 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1兆4,010億元,較上年同季增加11.76%,其中積體電路業產值攀升至8,890億元,年增14.06%,主因受惠人工智慧與高速運算需求強勁,帶動12吋晶圓代工持續增產,加以IC設計因客戶積極拓展應用領域及拉貨動能回升而增產;面板及其組件業因大尺寸面板產品價格較上年同季增加,加以上年同季比較基數偏低,產值增至1,181億元,年增9.99%。 另,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產值3,393億元,為歷年同季新高,較上年同季增加...


美國對中國大陸戰略產業課徵高額關稅,電動車關稅從25%調升至100%,半導體從25%調升至50%。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對中半導體與電動車課重稅 法人估對產業影響有限

2024/05/16

美國對中國大陸戰略產業課徵高額關稅,電動車關稅從25%調升至100%,半導體從25%調升至50%,法人預估,對於電動車、半導體產業實質影響有限。 法人機構表示,美國政府公布,針對中國大陸戰略產業的全新關稅措施,將對價值180億美元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課稅,其中,電動車關稅從25%調高至100%,鋰電池關稅從7.5%調高至25%,關鍵礦產關稅從0%調高至25%,太陽能電池從25%調高至50%,半導體從25%調高至50%,鐵、鋁與個人防護裝備從0%~7.5%調高至25%。新關稅將於90天後生效。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增加關稅是對於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產能過剩」的因應措施,意在保護美國車廠,免受廉價進口產品影響。 法人機構指出,在電動車產業的影響面,首先,根據中國大陸海關資料顯示,美國占2023年中國大陸電動車及燃油車整體出口比重僅3.25%,若單以電動車來看,美國只占0.97...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美盯墨製陸電動車避稅

2024/05/16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拜登政府正密切關注中國大陸業者從墨西哥向美國出口汽車的任何企圖,並考慮如何阻止他們規避美國針對陸製電動車的關稅。 戴琪14日表示,政府正監控中國業者在墨西哥的動向,並對任何可能利用墨西哥新工廠進入美國汽車市場的跡象,保持高度警戒。 白宮同日才宣布,對從大陸進口的電動車關稅稅率提高三倍至100%,此舉主要是為美國車廠保護戰略成長領域。 戴琪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說:「我們都在關注這樣的情勢,也就是有中國企業在第三國購買土地設廠,並尋求進入美國市場的其他管道。」有中國企業一直在美國邊境以南購買土地。 此前稍早,戴琪在記者會上表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認真關切中國在墨西哥的擴張,當局正在「研議我們所有的工具,看看是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拜登總統在14日宣布對大陸進口的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板等清潔能源產業,課以重稅。圖為中國大陸電動車示意圖。 (新華社)

美中貿易戰升溫 新能源業警戒

2024/05/16

拜登總統在14日宣布對大陸進口的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板等清潔能源產業,課以重稅,這是自2018年以來美國再度對大陸貨品施加懲罰性關稅,11月大選前,美中貿易戰再燃戰火。 拜登上台後,並沒有改變川普對大陸的關稅制裁,雖然部分政府官員如財政部長葉倫,主張應該減少懲罰性關稅,有助於減輕通膨壓力,但拜登始終沒有接受。 如今要對三項商品課以重稅,將會是拜登自己對中國大陸所發起的貿易戰,然而他的做法有三點與川普不同:首先是增加關稅,並不像川普所主張的全面提高關稅,而是挑選美國希望扶植的重點產業: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板,也就是拜登政府所挑選出來的重點清潔能源產業,換句話說,這就是拜登所認定的「小院高牆」(鎖定限制對象進行嚴格管理的)。 其次、拜登政府不僅是樹立起關稅壁壘,還仿效自己所批評中國大陸的補貼措施,在國內通過《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和《兩黨基礎建設法案》,投入數十億美元補貼美...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析:中國打壓外商補貼本土 釀產能過剩惡果

2024/05/16

中國電動車、太陽能與鋰電池出口不斷擴張,歐美國家紛質疑中國「產能過剩」,分析指出,中國以罔顧民生和打壓外商的手法,並大舉補貼製造業,才造成如今產能過剩,而對他國構成威脅。 紐時報中文網今天報導,約10年前中國官方頒布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力促中國在10個先進製造領域以本土產品取代進口。 這個戰略的運作由監管機構限制中國家庭投資選擇,於是民眾只好把大量的錢存入銀行,儘管存款利率很低,如此才能方便金融機構把資金以低利率,貸給初創公司和其他企業。 據中國央行統計,中國工業淨貸款由2019年的830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6730億元)增至去年的6700億美元;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World Economy)則估計,超過99%的中國上市公司於2022年皆獲得中國政府的直接補貼。 另一方面,中國更壓低工廠工人的薪資,...